当固定翼 FPV 穿越机以 120 公里的时速掠过鄱阳湖湿地的芦苇荡,当轻型运动飞机载着游客在 300 米高空俯瞰南湖的粼粼波光,江西共青城正以 “产业链 + 场景群” 的双轮驱动模式配资炒股网开,在 38 平方公里的净空区里勾勒出低空经济的鲜活图景。这座被誉为 “鄱阳湖畔天空之城” 的小城,通过定向招商、科创赋能与场景创新,串联起从硬件制造到多元应用的完整链条,为江西低空经济注入独特的 “共青动能”。
净空区优势:38 平方公里的天然飞行实验室
共青城的低空经济基因,首先源于其不可复制的空域条件。作为江西省低空经济示范区,这里拥有长江中游地区罕见的 38 平方公里净空区 —— 无高大建筑遮挡,年均适合飞行天数达 300 天以上,且周边湖泊、林地、田园构成的复合地貌,为不同类型飞行器提供了天然测试场。
7 月 6 日落幕的(全国)首届固定翼 FPV 飞行竞速挑战赛,让这片空域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300 名选手操控穿越机,在高低速赛道间穿梭,时而掠过刀旗障碍,时而穿越树林间隙,沉浸式的 “空中竞速” 吸引全网超 500 万次观看。“既有专业级别的挑战赛道,又有适合新手的体验区域,共青城的场地条件在全国都属一流。” 来自深圳的冠军选手陈颂文坦言,这里的空域多样性让不同水平的玩家都能找到乐趣。
展开剩余70%这种优势正转化为产业吸引力。依托净空区资源,共青城已集聚 12 家低空经济链主企业,涵盖无人机研发、航材制造、飞行服务等领域。翱翔星云正是被这里的 “试飞便利性” 吸引落户,其研发的 “无量天网” 智能管控系统,可在净空区内完成从算法测试到实景应用的全流程验证,研发周期较其他地区缩短 40%。
场景破圈:从空中观光到智慧治理的多元实践
在共青城,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早已超越 “飞行体验” 的单一维度,渗透到文旅、农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 “低空 +” 的融合生态。
南湖机场的暑期热度持续攀升,成为 “低空 + 文旅” 的典范。江西空中未来通用航空的自己驾驶飞机“体验带飞”项目每天都排满飞行计划,游客从高空俯瞰,既能看到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画卷,也能领略共青城的城市风貌同时自己亲手驾驶飞机。“暑假预约量是上半年的 3 倍,很多家庭把空中观光作为亲子活动的新选择。” 公司副总经理刘乐介绍,除观光外,飞行执照培训业务也稳步增长,已有92人报名学习由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飞行执照,为飞行爱好者圆梦么,也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
更具创新性的是低空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珍珠湖上空,“宝莲灯” 全自主无人机机场每天自动起降 3 次,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 AI 识别系统,能精准捕捉水域安全隐患。不久前,无人机巡航时发现 4 名少年在湖边嬉水,立即通过扩音设备喊话劝离,避免了潜在危险。这种 “空中巡逻员” 模式已在共青城 6 个重点水域推广,构建起 24 小时不中断的安全防线。
在农业领域,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让万亩稻田管理效率提升 3 倍。共青城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驻市高校合作开发的专用算法,无人机可根据稻田墒情精准施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25%,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生态。
链群协同:政产学研织就产业生态网
共青城的低空经济能快速起势,关键在于构建了 “招引链主企业 — 培育应用场景 — 带动配套产业” 的生态闭环。
政府层面,通过设立百万级科创基金、推行 “揭榜挂帅” 机制,引导企业聚焦场景痛点攻关。例如,针对无人机续航短板,当地企业与南昌航空大学共青学院联合研发新型电池,将飞行时间从 40 分钟延长至 75 分钟,这项技术已被 3 家物流企业采用。
驻市的 15 所高校成为创新 “活水” 的重要源头。共青城职业学院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定向为本地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南昌理工学院共青校区的 “低空经济实验室”,已与 6 家企业达成合作,将师生的 5 项专利转化为实用产品。这种 “校园研发 + 企业转化” 的模式,让技术成果快速落地。
市委书记万建明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重点拓展 “低空 + 应急救援”“低空 + 物流配送” 等场景,目标到 2026 年,形成年产值超 50 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让共青城成为江西低空经济的创新策源地。
从 FPV 竞速的速度与激情,到无人机巡逻的精准高效,共青城的实践证明:低空经济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空域资源,更在于产业链与场景群的深度耦合。这座鄱阳湖畔的小城,正以 “链” 为笔配资炒股网开,以 “空” 为卷,书写着中小城市玩转低空经济的独特答卷。
发布于:江西省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