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商代历史确实离我们相当遥远。然而昆明配资平台,当你亲临殷墟,站在那些恢宏壮丽的宫殿遗址、庄严肃穆的宗庙和宏大的王陵废墟之中,脚下踩着的正是盘庚、武丁以及纣王和妲已曾经生活过的土地,顿时令人感慨万千。想到那些商王曾在这里呼吸、生活和决策,仿佛穿越了时空,内心不由自主地被激动与敬仰填满。他们在晚商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曾经高调亮相,坚实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辉煌,至今难以被岁月湮没。
商代在历史上因为多次内乱而迁都多次,但这并未能扭转国势衰弱的趋势。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他为振兴王朝,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将都城从山东的奄(今曲阜)迁移到河南的殷(今安阳)。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当时民众大多对迁都心存怨恨,不愿随迁,可见阻力之大。盘庚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和魄力。
展开剩余90%他召集臣民,采取既柔且刚的策略——既以道义和利益感召,又用威胁手段震慑反对者,警告他们如果不顺从将遭受族灭之祸。正是凭借这果敢坚决的迁都行动,盘庚成功平息了王国内部的纷争,使得一个疲弱不堪的王朝重新焕发生机,最终实现了“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盛况。
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在殷墟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考古学家发掘出的遗迹表明,殷墟成为都城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末,正是盘庚的统治时期。在这之前,殷墟只不过是一个小规模的聚落,恰好印证了古籍《尚书》和《竹书纪年》的记载,彰显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在殷墟西北冈的王陵区,考古发现一座多次遭窃掘的大墓,墓中珍贵的文物早已失散无踪。根据墓葬的年代推断,它是九座王墓中最早的一个,很可能就是盘庚的安息之地。除非他没有被葬于此,否则,这座墓葬就是这位沉稳果敢、挽救危局的君王最终长眠的地方。
盘庚去世后,王位先后传给了他的弟弟小辛和小乙。然而,小乙临终时未将王位传给盘庚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武丁。此举虽有悖于传统祖制和伦理,但历史证明,这一选择却为商朝带来了新的辉煌。
据《尚书·无逸》记载,武丁刚继位时沉默寡言,静观朝局变化。三年后,他已能井井有条地治理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他任用出身寒微的甘盘和傅说为丞相,推行有力的政务,赢得了民心和稳定政权。武丁励精图治,使商朝摆脱衰败,进入国力复兴的时期,他的故事堪比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传奇。
武丁的一生充满战斗,他在位五十九年间,发动并镇压了数十个方国和部族的叛乱。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与爱妃妇好夫唱妇随,成为战场上的男女双雄,向周边数十个方国和民族发动多次大规模战争,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他先镇压藩属国的叛乱,扫清周边的小国势力,消除后顾之忧。甲骨文显示,武丁先后镇压了让国(今河南陕县)、亘国(今山西南部)等叛乱势力,继而陆续消灭了甫、衔、缶、蜀等邻近小国,将它们纳入商朝版图。同时,武力迫使沚方、周方、畀方、宙方、下危等小国臣服于商。
接着,武丁将目标转向更为强大的方国,甲骨文显示他先后剿灭龙方(今山西河津)、芍方,并多次出兵对抗强大的危方(今河南永城与安徽宿州之间),最终擒杀其首领,巩固了边疆安全。
在征讨宙方时,商军一度遭遇失败。癸亥日,商军撤退整顿后,次日武丁调动步兵配合战车进攻,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步兵与战车协同作战的战例。
此时,逐渐崛起的东夷各国开始反抗。它们曾被武丁的父亲小乙镇压称臣,但如今拒绝纳贡且频繁骚扰边境。武丁亲自率军攻破夷方(又称人方、尸方,位于今鲁苏皖交界),以示惩戒,为反叛的东夷各族树立威慑榜样。
东边稳定后,武丁转向南方荆楚地区。荆楚地处江汉流域,地形复杂、水网密布,行军极为艰难。武丁率军突破荆山险阻,攻占归方(夔国,今湖北秭归)及雩方,大举征服南方多个方国。
最关键的是,武丁击败了南方最强劲的虎方(今安徽南部及江西赣江流域),俘获大量敌军,彻底消除了南方威胁。《诗经·殷武》有载:“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生动描绘了这一壮举。
随后,武丁将目标转向西南巴方(今湖北西南部)。他与女将妇好合力演绎战场上的“最佳搭档”。甲骨文记载,妇好先行埋伏于敌军西侧,武丁则率主力从东攻击,将巴军驱入埋伏圈内全歼,巴方被并入商朝,俘虏被祭天。这可谓中国最早的伏击战范例。
商王国最强劲的敌人来自西北,包括山西汾河流域的土方、陕甘地区的羌方及晋陕地区的鬼方。武丁毫不畏惧,逐一消灭这些劲敌。
甲骨文卜辞记载,土方为商北方一强悍部族,多次侵犯边境。有专家考证其为夏朝遗族,居于今晋陕高原。某年,土方军进犯攻破商国两城,掠夺粮食与人口。武丁亲率五千精兵迎战,妇好协同侧翼作战。历经多年战争,商军终将土方击溃并吞并其地,虽不知是否彻底覆灭,但此后无其踪迹。
羌方位于商西北(今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南部),军事力量强大,屡屡劫掠边境。甲骨文记载,妇好统帅三千兵力,武丁又派一万援军,组成一万三千大军讨伐羌方。妇好率军大胜,俘获上万羌人,这些俘虏被献祭祖先和神灵,剩余羌人逃往青海。
贡方(或译邛方、舌方、曷方)位于今甘肃、内蒙古地区。因其实力强大,武丁亲自筹兵二万亲征,进行商朝史上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贡方虽不与商直邻,但依靠盟友鬼方频繁侵扰商境。
鬼方在商代崛起,成为商的重大威胁。公元前13世纪,鬼方活跃于晋北、陕北和内蒙古以西,常与游牧民族联合骚扰商境。《周易·既济》载,武丁多次出征鬼方,历经三年终将其击败,使其土地纳入商朝版图。
关于鬼方的民族属性,学界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鬼方为黄白混血种族,王国维则考证其为汉代匈奴祖先,也有说法认为鬼方是东进的印欧雅利安人分支,后来转南灭古印度达罗毗荼人,具体内容在此前节目已有详细介绍。
甲骨卜辞显示鬼方被击败后远走他乡。中蒙及前苏联考古发现表明,鬼方或迁至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由此,武丁与妇好不仅守护了商王国主权,也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自盘庚、小乙到武丁和妇好,这个家族均历经无数战争,堪称晚商时代真正的“战斗家族”。然而,这家族中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女战士,她未被正史记载,直至一片甲骨文的发现才浮出水面。
触摸文化脉搏,倾听历史回响,面对文物讲述传奇,我是涛哥,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文献: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曹定云《武丁以前卜辞新探》(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1第2辑)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司马贞《史记索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杨天才译注《周易》(中华书局)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